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6日点击数: 2557 次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活动专题报道。
导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与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主任钟远波进行了专访。
嘉宾介绍
钟远波
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主任
近二十年丰富的国际教育管理经验;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研修班毕业;IB物理执教资质认证;IB课程协调员资质认证;VCE物理执教资质认证;美国SAT专业培训认证。
树德中学国际部举办18载,树德中学 “树德树人,卓育英才” 的办学思想已深入国际部的办学理念及使命当中。同时,国际部在传承树德中学“忠、勇、勤”校训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家建设者”,希望国际教育领域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更是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树德国际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他们的健康人格。通过融合中西方教育的优质课程、创新班级活动等,引导学会认知自己的内、外世界,调整人际关系,控制不良情绪,认知、感知他人,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身份,学会面对现实应对现实,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
钟远波主任:我们的教师团队一直是让我最为骄傲的。18年来,国际部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中外融合的师资队伍。核心课程任教教师均具有8—21年的国际教育经验,56%以上的教师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历,6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我们有20多位国际课程考官,是经过审核获得最终考试评卷资格的教师;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是“双料考官”,是两种不同国际课程的考官。拥有如此众多的国际课程考官,在国内同类国际化教育机构中是非常少见的。当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我们的师生比也是超高的,达到了1:5,平均下来1位教师对5名学生。
正是因为师资队伍的强大,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学术成绩还是升学结果,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IB学校,我们的七届IB毕业生,全球统考成绩均高于全球平均分3—8分,常年稳居全国110余所IBDP学校TOP7。AP每年都会获得百余个5分满分,及数十名特级荣誉学者奖。作为VCE中国教学中心示范学校,VCE高考班级平均分连续14年在中国区取得傲人成绩,更培养出11名VCE澳洲高考中国区状元。
另外,除了学术成绩以外,我们的升学成果也是名列前茅的。连续两年获得剑桥大学录取,2020年更是获得西南地区唯一一份哈佛大学录取。申请美国的学生100% 获得美国Top70名校录取,申请加拿大的学生100%获加TOP10名校录取,申请澳大利亚的学生100%获澳洲八大名校录取,申请英国的学生100%获得全英综合排名Top20名校录取,赴新加坡、新西兰、荷兰、德国、法国、瑞士、爱尔兰、中国香港的学生100%获当地TOP10大学录取。
我们的教师兼具爱心、耐心、真心和责任心,了解中国学生的特点,深谙中西教育融合之道,可谓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钟远波主任:在传统教育模式里,学校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知识进行的,也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的21世纪,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迭代,很有可能学生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等到大学毕业时就已经被更新。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与方法显然都需要更新。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授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培养智慧,培养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树德国际部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跨学科教学就是其中颇有成效的探索之一。
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树德国际部老师自然而然的教学思维与习惯,跨学科教学的教研是树德国际部日常教研的一个必备部分。
在国际部的日常教学中,各学科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无论是在各实验科学学科之间,还是在各人文社会学科之间,亦或是实验学科与人文社科之间,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在频繁发生。国际部跨学科教学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IB的G4跨学科实验。实验以4—5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都有分别擅长理、化、生三科的学生,旨在让选修不同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通过跨学科思维的碰撞,共同设计实验,合作完成一个科学或科技类的课题探索。当然,除了G4实验外,国际部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着更多的跨学科教学案例,有的以实验或调研课题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融入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近期一个教学案例,就融合了数学、经济学、物理、心理、艺术等近10个学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使用项目式学习法(PBL)和STEAM理念共同探究解决一个现实难题:是否应该在老旧小区安装电梯?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团体决策”,学生会了解到是否安装电梯是一个团体决策,必须考虑到团体决策中的因素,学会如何辩证地看问题。经济学课堂上,老师则引导孩子们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现象,讲述电梯安装的利益攸关方和决策的基本逻辑,进行电梯安装的利弊分析;并根据电梯的公共品特性,鼓励学生思考出资少或不出资的住户使用电梯的解决方案。数学课堂上,老师则带领学生探讨费用分摊问题,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到实地调研,通过科学的信息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法依据。最终,同学们用全英文的Presentation(演讲汇报)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国际部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跨学科思维的训练,更好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跨学科认知、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大胆假设、严谨策划、细心实验、认真反思的精神,以及对接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跨学科思维则能帮助他们更具创造性地解决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钟远波主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推动我国教育治理向现代教育治理迈进。
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愿望的重要载体,国际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内需发展驱动的阶段,因此国际学校也必然继续扮演教育现代化事业探索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不能回避的,也就是国际学校治理的核心。我们认为答案就是国际教育未来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中国的“国际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
树德国际部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这一培养目标。第一,“国家建设者”。当下中国国际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中国籍的学生,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学生个体“全球胜任力”的必然要求。据说,曾经有个别国际学校不开设中文、历史等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显然缺失了很重要的教育内容,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长远发展。第二,“具有全球胜任力”。现代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凡是一个人在现代世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批判创新能力、国际理解能力、新闻媒介素养等,都是当前国际教育需要关注和培养的内容。
钟远波主任: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有18年历史的国际部,我们一步一步地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用科技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想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正确选择。科技对教育的冲击是挡不住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科技这样的一种接纳远远超越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我们既然没有办法挡住它,那我们怎样更好地促进它,让它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阶梯,作为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动力呢?我们用什么样的科技、教材、载体,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核心的,这才是最本质的。
第一是启发所有人的潜能,要有成为一种信念,尤其是做教育的人,因为我们要相信美好。就像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普林斯顿的一位研究生去采访他,问爱因斯坦认为这个世界和当代科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回复到,最大的科学问题是人心的善良与邪恶。越是高精尖的人才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到底是为了造福人民还是仅仅为了实现个人的梦想,爱因斯坦认为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科学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第二是所有人愿意成长,所有人走出舒适区以外才是真正的成长。
第三是有三个步骤特别关键:专注行动,及时反馈,修整和优化。我们可以从一个项目推广到很多的项目,可以让更多的笑声和笑容在校园里绽放,可以让更多的技术流淌在校园内,能够真正实现减负。
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教育领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校形态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智能时代将会是一个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职业分工产生重大调整,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应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家始终以“树德树人,卓育英才” 为办学思想的国际教育机构来说,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解构“教”和“育”,成就每个学生对社会最大的价值。
钟远波主任:国际教育的发展长期看好,但因为疫情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短期内会经历阵痛。当今世界,人们互联互通,相互依存,全球化的发展的趋势是不变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之中,而且一改近代以来的被动地位,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和全球事务之中,力图推动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从而在全球格局中谋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许多领域都在日趋国际化,教育也不例外,各国政府认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及对其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举措促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趋势。根据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既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预判,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无论是目前暂时的国际变局,还是依然在持续的疫情,都阻挡不了这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2020年有更多的家长依然坚持选择就读树德中学国际部,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
钟远波主任:未来中国的国际学校想要发展好,有特色课程体系是最为重要的。这一课程体系一定要融合中西方教育之所长,并以中国文化及国情为根基。
对学生与家长来说,特色课程是他们选择国际学校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只有确立了留学方向、选好了国际课程方向,他们才能更好地去选择相应的留学目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