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点击数: 3513 次
美国名校申请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信息的不断透明化,我们知道,要去梦校,高中GPA是王道,然后是必备的标化考试,如赛达、托福,我们也开始明白要提升活动背景实力,此时甚至有人想到“提升”推荐信。无奈美国大学要求的Counselor推荐信和学校学科老师推荐信,属于对学生的客观评估体系的一部分,不由我们决定。但是部分大学允许申请者提供第三方推荐信,似乎为“提升”推荐信提供了通道。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提升”二字是打了引号的。如果姿势不对,大拿推荐信也无法让你赢得梦校的芳心!
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一些过度利用美国大学招生规则的现象,比如美国名校招生舞弊案以及国内的一些打着内部推荐信名义的留学产品,都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希望本文关于推荐信的论述,可以帮助大家理性看待美国名校申请中的推荐信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提交推荐信?
在申请海外大学时,除了少数学校明确表示不需要提交推荐信外(此类学校以公立学校居多,例如加州大学系统的学校、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等),大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2-3封推荐信。
推荐信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通过了解第三方人员对于申请人的评价,来全方位的了解申请人,并推断申请人进入大学课堂后的表现,从而帮助招生官在审理申请时做出合理决定。
因此,通常情况下,大学一般要求学生提交升学顾问(班主任)以及校内任课老师的推荐信。当然,有的学校也允许学生提交第三方推荐信,比如夏校、研究项目、实习工作等渠道的推荐信。
我们不妨来看两个实际案例。
案例一:
学生研究能力很不错,申请到一个美国研究项目,在教授指导下研究英国工业社会时期的经济数据,并完成论文。后来,教授在推荐信中热情评估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案例二:
学生邀请到国内一知名教授为其写推荐信,但他本人未曾深入参与教授项目,教授在推荐信中盛赞学生实力。
案例一的学生最后录取到了英国G5和美国Top30名校。美国教授推荐信具有可信度,学生的研究论文也证明了自身实力。因此,实力与推荐相得益彰。
但案例二的学生,最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放弃了这封推荐信的提交。而从最终录取来看,也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是否提交对申请结果看不出实质性的预期影响。案例二中,推荐人在提及自己如何认识学生的部分,含糊不清。讲到学生具体的经历时,也看不出推荐人跟学生的紧密互动。因为学生并非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教授的青睐,甚至没有在教授指导下做一些简单辅助性工作。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学生不是教授的亲传弟子,只是萍水相逢,试问这位好心的教授如何能义正言辞、 激情澎湃地写出有理有据的推荐信呢?
其实,推荐信的核心功能在“推荐”二字,是不是大拿无所谓,其内容比推荐人的身份更重要,它为大学提供一个评估申请者的侧面参考,从而更好确认学生的真实能力。比如,学生可能在简历中提到自己获了某个奖项,但老师可能更清楚这个奖项背后的艰辛;学生可能某学期成绩有下滑,老师却知道学生可能是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导致的……这种解释可以让招生官更客观的去评估学生。归根到底,推荐信能否取得积极效果,还是取决于学生是否真的在课堂内外表现优秀。
但是,如果是一位对你不甚了解的人,即便他是行业大拿,也无法写出一篇让大学觉得具有参考意义的推荐信。要想获得一封具有积极意义的推荐信,选择合适的推荐人是关键(点此查看相关文章)。
大学希望在推荐信中看到什么?
前段时间,国际部升学指导老师参加了芝加哥大学在北京的升学指导研讨会,其中一个议题正是推荐信。芝加哥大学招生官提到,我们希望老师在推荐信中强调以下几点:
Preference for long-term goals (对长期目标的偏好)
Strong Support Person (主动利用周围资源提升自己)
Leadership Experience (领导力经历)
Community Involvement (社区服务)
Knowledge Acquired (知识获取)
从中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学希望在推荐信中寻找学生奋进好学、积极主动、服务他人的佐证,而这也是大学希望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展现出的综合能力。也许以上几点不代表所有学校对推荐信的看法,但只有真正了解和熟悉你的人,才能在推荐信中热情而中肯地讲述你的闪光点,以便让大学通过侧面评价去更全面地评估你的实力!
总之,真正优秀的学生,在美国这种综合评估体系(Holistic Review)下,是不会被埋没的。大学希望在推荐信中看到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展现的综合能力。所以,申请制胜的关键,还是要踏实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并在国际部升学老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升学规划。祝福大家最后都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