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初升高
在线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专区 > 升学资讯 College Counselling Info

【2020申请故事】斯沃斯莫尔学院申请心路历程——从“自我怀疑”到“自我和解”---我的国高三年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点击数: 2888 次

文章分享到: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次选择,可能在做出这个选择时我们是痛苦纠结的,甚至不知道它会带着我们去向何方。但只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命运的岔路口一定会伸向眷顾我们的那个方向。这次的分享中,被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录取的Ziming学姐就分享了她高中三年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从“不看好自己”的英语小白到已经“走了那么远”的学术大佬,她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

——编辑 Kathy

 

Ziming Yuan 2017级IB学生

录取:斯沃斯莫尔学院(美国文理TOP3)

托福:110+;SAT:1500+;

IB预估:40+;

 

      拿到Swarthmore录取那天我并未在朋友圈分享这则消息,大概是心中被梦校录取的喜悦里交杂着更多的惶恐不安。12月12日那天我查了十多次portal,生怕是学校发错了录取,因为我觉得Swarthmore有很多理由录取我,但也能找到更多理由给我一封拒信。
 

      这份录取,结束了我还未开始就已经圆满落幕的申请季,更一锤定音地敲下了我未来四年的方向。我想,当我们每个人在选择学校时,学校也在选我们。她既从茫茫人海中相中了我,必是认为我与她是契合的,必是认为文理学院该是我的归宿。而这一点,大概是这高中三年带给我的最大的肯定与激励

 

开启一条独自探索的道路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中考备战的紧张氛围中艰难求存。在周考月考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死循环里,我总是忍不住问自己:我若熬过了中考、高考、考研,那再之后呢?就算我一路披荆斩棘考上了别人眼中的顶尖学府,我又能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我吗?这又是我想过的生活吗?那时的我大概心里明白,在这些试卷里,我是极可能找不到答案的。于是在中考完后,我做了一个初中三年的我从未想过的决定:我放弃了我梦寐以求多年才得到的进入七林的资格,选择了国际部。旁人并不看好我,我也不看好我自己。

 

      标化:“拨开云雾见日明”

 

      英语在初中就曾是我的噩梦和短板。而高一最开始我也曾因托福模考分数太低,被校外的补习班拒绝报名。由于我在校模联的英语面试中表现平平,我也是我们班许多报名的同学中唯二被拒录的。坦诚的来讲,英语上的自卑感一直困扰了我许久,高一的我甚至不敢报名辩论社的面试,因为选拔的时候要用英语辩论。所以一直很感激国际部的语言老师,她们耐心地、一点一滴地为我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助益我突破了托福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关。

 

      比起托福,SAT的折磨则更久更煎熬。简单的亚太试卷和严苛的亚太curve没有给我这个粗心的人留下考取高分的机会。接连的失败曾让我深深地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确实没有这个水平,不该幻想一个1500+的分数?所幸不懈的付出终有回报。只要我们坚持到拨开云雾见日明的那一刻,一点一滴积聚的努力,终是会为我们造就一把敲开那扇门的幸运之匙,让我们如愿以偿。

 

      活动:探索和忙碌

 

      上帝大概真的会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为你也打开一扇门。高一的我失去了模联培训的机会,但却加入了同时段的数学建模的训练。也是因为数学建模,我接触了编程,逐渐发现了我对cs(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并在不断地探索中确定了我未来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其实最初我对于活动十分抵触。那时我尤其看不惯志愿者活动,认为它们大多不过是毫无新意、流于形式的花瓶:几个数字堆在一起,看着好像你做了天大的贡献,其实对别人没什么长期的实质性的帮助。加上高一我在语言上的弱势,除了数学建模、全国青年观察竞赛和要求的CAS活动,我的课外活动并没取得太多进展。
 

      通过和学校升学老师的反复交流,我们最终确定了“学术”这一路线,因为我认为这是唯一一个可以让我真正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方式。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高一在活动上的庸庸碌碌会给高二的自己带来多大的压力。SAT和AP的线上补习、十一数学建模集训、11月数学建模比赛和微电影、12月SAT、以及IB期末的n多个ddl组成了我的高二上半期。3月的SAT,spring to summer session(春季到夏季)的Pioneer Academics(先锋学术项目),5月的AP,六月的SATII,七月的IB期末则组成了我的高二下半期。高二一个半月的暑假,我只在家呆了几天:我飞了八个航段,参加了20多天的SAT培训,完成了两个线上课程和一个计算机比赛,写了两篇论文。为了保证IB term grade(IB学期成绩)的全7、均衡活动且完成标化,我高二可谓是“肉眼可见的发际线后移”。

 

      有人说IB是unnecessarily hard,但我觉得熬过IB和美本申请的人才可谓是真正的survivor。不回头看,我都快忘记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但这条痛并快乐着的路,确实让我收获颇丰。

 

      既然有了选择,那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其实高中三年我经历的最多的大概是“自我怀疑”。高一的我不知道自己的英语到底有没有出路。高二上的我在接连失眠的多个夜晚中,无数次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幻想着我根本配不上的学校”。高二下的我于巨大的压力中接连被两个夏校拒绝,拉着某位可爱的老师哭了两节自习课。尽管知道不应和别人比,但面对我们学校申请夏校的其他同学都被录取的情况,我还是不住地想,大概是我真的做得还不够。申请季的时候看别人的profile(简介),我又再次觉得自己简直是大浪中卑微渺小的一粒沙子,不可能被任何招生官注意到。

 

      而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困扰,大概是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决定走学术路线的时候,就我不知道我该往哪个方向走;ED的学校我也反反复复变了好几次。一方面,去一个计算机排名靠前的理工强势的大U,或者英国的大学,能为我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让我以最短路径拥有较高的毕业起薪。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我是一个各科表现比较balanced(均衡)的人。对每一个科目,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我都抱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对我而言,cs(计算机科学)可以成为我的专业,其他的学科也是不错选择。所以可以double major(双专业)、double minor(双辅修)的文理学院无疑更能满足我较为宽泛的兴趣点,给我更多探索的空间。

 

      所以我很庆幸我收到了Swarthmore的录取。我自己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因此面对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无所措。但招生官替我做了这个选择,让我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Roy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十八岁的人生,要由一次申请来决定,那他一定是失败的”。其实面对这份录取结果,我感到最幸运的大概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我想我一直是一个行路人,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只有把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足够踏实,才能一步步地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网站对话
live chat
网页聊天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