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点击数: 2312 次
重视当下成长,关注世界变化,是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今天,国际部开启讲述毕业生故事的微信专栏「毕业生进化论」,为大家带来打开世界、联接全球的校友故事。
电影的魅力在哪里?
“观别人的故事,叹自己的人生。”这是知乎网友说的。
“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这是导演杨德昌借角色的口吻说的。
“透过短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去获取一段我们这辈子可能没有缘分、没有能力去经历的一段人生。”这是2016级优秀毕业生李艾月在演讲中说的。
这场演讲发生在国际部第9届微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正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的李艾月担任特邀嘉宾,讲述了她与微电影节之间的故事。
电影,离我们很近。但电影制作,似乎离生活很远。为何李艾月会选择这样一条特别的追梦之路呢?她与电影的相逢、相处,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Q:你在演讲中提到,爱上电影的那一刻,你有了一种归属感。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了学习电影制作呢?
A:我喜欢的Rapper(说唱歌手)于贞在谈到为什么会做嘻哈的时候,回答说:是说唱选择了她。可能我也有一种“是电影选择了我”的感觉。其实以前我想做的是游戏,但在高二参加了国际部微电影大赛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之后,我推翻了自己的游戏梦,决定学电影。我很享受制作电影的过程,当一群人源于同样的梦想和热爱,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一起努力奋斗时,彼此之间总能传递一种蓬勃的力量。
Q:可以分享一些拍摄经历中的趣事吗?
A:今年(2020年)寒假的时候我去合肥帮同学录音,有一天我们24小时无休,从早上七点拍到了第二天早上七点,杀青的时候整个剧组的人都累得瘫下了。我仿佛能感觉到自己脖子处大动脉的跳动。下午我和她一起去机场的时候,她跟我说:“三个月内不要喊我拍戏,我不行了。”结果刚登机她就给我发了条微信说:“呜呜呜,又想拍戏了……”这大概就是电影学生吧。
李艾月在国际部第9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现场发表演讲
Q:纽约大学Tisch学院是全美最佳三大电影学院之一,他们的电影制作专业主要会学习哪些课程呢?
A: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学导演的,我都会回答“不是,我是学电影制作的”。因为在本科阶段,美国大学一般不会细分到导演、摄影、编剧等具体专业,基本上只有电影研究和电影制作两个大类。学生可以基于需求和兴趣去选择课程,比如学习摄影、声音、美术设计等,这样的模式更像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电影人。很多人觉得我们专业“好玩(有趣)”,然而事实是,好玩确实好玩,但也有无数个熬夜拍片、剪片的日子。其他专业学生“燃烧”的是头发,我们“燃烧”的是生命。
Q:你认为学习电影专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A:有一句话说,热爱就是最大的天赋。但对这一行来说,还需要讨论更实际的东西,比如人脉、资源、运气,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学电影还需要“敏感”。我的老师总是提醒我:要多观察,才能贴近真实的生活,有真实的体会,创造出真实的作品。演员拍戏是这样,导演出作品亦是这样。我在纽大的朋友们,即使性格差异很大,但大家之间一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的情感都比较浓烈,即“敏感”。
Q:你想做什么样的电影呢?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去表达些什么呢?
A:我没有想过一定要做怎样的电影,因为不想给自己装上框架和枷锁,但我以后的作品一定都会有我个人的影子。用电影去输出观点、表达情感、满足表达欲,对我而言是件很爽的事情。我希望我的作品不空洞,可以与观众产生连接、引发思考。
美国纽约大学
Q:就现在的市场情况,你会担心就业问题吗?
A:现在自媒体和广告发展得很快, 我觉得就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夸张的难,而且很多学电影的人其实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
Q:那天颁奖典礼上,学姐提到了⼥演员春夏不甘平凡的故事。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时刻呢?
A:高二微电影节是我学电影的契机,当获得“最佳导演”奖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春夏所说的那种感觉——从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站在追光灯下的时候,便不再⽢于做一个普通人。看到自己的构想变为现实,看到大家认可我的作品,这种成就感对学艺术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也许,舞台上的那束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满足,这无关观众与我是否有共鸣。
2017年,李艾月(中)在国际部第6届微电影节中获“最佳导演”奖
Q:采访最后,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讲讲吗?
A: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也希望在那束光下,每一个不⽢平凡的自我,可以被完整地表达。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不具备承认自己平凡的勇气,但我们也无需羞涩于这种不甘平凡的欲望。
当然,每个人对平凡的定义并不相同。比如,我有个朋友在意大利学美术,但那只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自己的梦想是开一家餐馆。我的理想则是可以站到更大、更高的舞台上。从普世意义来讲,我的梦想好像比他“不平凡”了那么一点点,但实际上呢?我不这么觉得。在我的定义里面,“做自己喜欢的事,给自己挣得一份不错的生活”,就已经算不平凡。
在太多人向生活妥协、屈服于现实的当下,能找到并坚持自己所喜欢的,已经算是不平凡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