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9日点击数: 1632 次
6月18日,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举行了2018级IB/AP学生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国际部IB项目负责人、TOK/中文教师Wayson He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充满温情又不失幽默地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堂“课”,并叮嘱同学们:别忘了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身份,以及这个奔腾的时代所赋予大家的责任与使命。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同学们、家长和老师们,大家好!
我有幸被选为教师代表发言,大概因为我是除了体育老师外,唯一教过这届所有学生的老师。首先恭喜大家毕业了。我高中毕业时在日记中写道:“想到明天开始再也不用每天做作业,就感觉不可思议,想到再也不会在高中课堂上听课了,又突然有些留恋。”有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吧。
我想,还是用这5分钟时间在这里为大家上最后一节TOK和批判思维课。这堂课我们谈谈“文化自信与文化批判”, IB同学可以联系“文化”和“历史”这两个知识领域。
今天你们在座每个人都是未来历史的锻造者和见证者。有个问题需要你们好好思考:什么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托马斯卡莱尔认为是伟人,马克思认为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黑格尔说是人类文化、思想和精神中的自由趋向。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我个人最喜欢黑格尔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是在Skepticism和Dogmatism的辩证矛盾中非线性、曲折前进的,Skepticism就是一种文化批判,一种对传统精神的怀疑,而Dogmatism是对传统的尊崇,对文化的自信。
历史中有光明、人性的年代,也有文明倒退的黑暗时刻,而即便对生在今天和平、人性化时代的你们来说,身上有一部分也必能在整段历史和文化中找到渊源。我们在变革和保守间,在畅想与回忆里,在从过去走到今天,再走向未来。
最近热播的民国剧《觉醒年代》,据说看哭了很多00后。它描绘的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思想文化大变革时代,从学术辩论到救亡图存,它呈现了民国大家们最为动人的一面。这里有两类人,分别代表了两股历史发展动力。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将马列主义带入中国,他们用满腔热血,为新社会注入生命。这些人是“文化批判”的代表;相反,“清末怪杰”辜鸿铭虽学贯中西,但仍在政治和文化上保守着千年传统,在一片除旧革新的声浪中,竖起所谓文化自信的大旗。那个年代正是在这样一种新旧文化的角力和包容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虽世殊时异,而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民国先贤们仍有某种相似。一方面你们将要去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知识,接受异国文化熏陶,你们将以批判和开放的视角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你们又要树立起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数典忘祖,向世界积极传达中国声音。但在这里我特别要劝诫各位,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真、善、美”,建立在自私、自大和无知上的文化自信恰是一种“文化自欺”。鲁迅先生说过,古往今来有自信力之人为中华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去看地底下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那些人。可见只有踏踏实实为民族大义奋斗的人才配叫“中国脊梁”。
各位同学们,在你们启程往远方,终其一生去追求个人的生命质感的同时,别忘了你们也肩负着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身份和这个奔腾的时代所赋予你们的责任与使命。
最后,我向你们安利一下《觉醒年代》这部剧,希望你们这代人能够接过先贤们的旗帜,为过去的历史书写伟大而辉煌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