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点击数: 2044 次
随着二胎乃至三胎政策的逐步开放,身边许多人有了新的家庭成员。从父母精心呵护的掌上明珠到独立照顾弟弟妹妹的“小家长”,从独享父母的关爱到面临“分割一部分”的爱……身份的转变、父母关注度的减少让有些同学无所适从。多胎家庭时不时上演着“你争我抢”的剧情,温馨与矛盾交织,笑容与泪水交融。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仅成为父母新的育儿难题,也成为孩子们的成长课题。
树德国际部学子将目光投向社会家庭问题,并成立Soleil(太阳)小组,从身边多胎家庭同学成长中苦恼的问题着手调研,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有类似困扰的多胎家庭上好这门成长必修课。
Soleil小组创始人
01 困惑:兄弟姐妹的关系是上牙磕下牙吗?
“哎,我都这么大了,妈妈还要生一个小弟娃。”“我弟娃好躁哦,天天把我的手办弄得乱七八糟。” 随着二胎、三胎家庭的增多,身边有些同学开始吐槽有了弟弟妹妹后自己生活中的变化。而另一些同学,又觉得“有了弟弟妹妹后自己不再孤单,看着他们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了解到他们不同的观点,一个疑问浮现在我脑海中——有一个弟弟妹妹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常把兄弟姐妹的关系比作唇齿,因为唇齿相依,但似乎有些时候,我们与自己弟弟妹妹的关系,反而是上牙磕下牙。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和Billy同学开启了一番调查。
接受采访的某位三胎家庭的长子无奈地说,主要是家庭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比如以前父母有三个小时来照顾一个孩子,但有了三胎后,他们就只能花一个小时来陪伴一个孩子。”
时间精力并不是困扰多胎家庭的唯一源头,还有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些同学担忧的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同学对多胎家庭的支持度不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开始寻找实验数据,以多方渠道探寻多胎家庭的冲突情况。
多伦多大学曾有一项研究,他们观察了一些家庭中孩子间的互动情况,并计算冲突次数。结果发现,两个孩子间的年龄相差3岁以下,他们的冲突频率为每小时6.3次;相差4岁到7岁间的孩子,他们的冲突频率为每天3.5次;相差7岁以上的孩子多数情况下玩不到一块。
如此一来,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身边的同学和自己弟弟妹妹大多相差七岁以上,所以他们与自己弟弟妹妹缺乏交流、关系不紧密的情况十分常见。而长期不良好或极少的沟通交流,既不利于同学们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弟弟妹妹来说,也会是他们童年不愉快的“阴影”。由此可见,改善多胎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02 启程:Soleil小组应运而生
想于行,敢于动。我们开始创建小组,招募擅长采访、编辑、视频拍摄、学习心理学的同学加入其中,大家各司其职,将温馨小贴士、兄弟姐妹之间的故事发布在公众平台小红书上。
这些故事中,有令人捧腹的“家庭喜剧”,有感人肺腑的温情点滴。透过故事的分享、小贴士的建议,我们希望可以温暖每位同学,特别是为多胎家庭的同学送去关怀,缓解矛盾。我们将小组起名为Soleil。在法语中,Soleil是太阳的意思,愿我们创作的内容浸着暖阳的温柔,融化兄弟姐妹关系的寒冰。
比如Hugo同学,他有两个弟弟,作为大哥哥的他,自然当起了“小家长”,但对哥哥管教这件事,弟弟们不但不理解,反而还会抵抗哥哥。有一次,Hugo监督弟弟写作业时,发现他在用手机拍照搜题,Hugo劝弟弟放下手机独立完成作业,可弟弟不仅钻牛角尖,还和Hugo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气之下,Hugo抢过弟弟的手机头也不回地走掉了。弟弟既不服气又委屈,这直接导致Hugo和弟弟的关系降至冰点。就在此时,我们的这项活动得到Hugo的关注,当中发布的内容,让Hugo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与弟弟的沟通方式上。反思、道歉、交流……这是Hugo受到启发后展开的行动,换来了弟弟的理解及“破镜重圆”。正是有了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所做的一切有了预期的成效,更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胎家庭孩子相处的日常藏着真实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相关采访,让更多人聆听他们的心声。其实,在关注别人故事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那些相似的经历便是经验,能帮助多胎家庭的同学学会如何处理自己与兄弟姐妹的关系。让成长路上有爱相伴,带着理解和包容,一起长大。
后记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是多胎家庭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如同一片阴霾遮住心头,让人积郁愁肠。但他们的出现也让成长旅途多几分欢乐与收获,牵挂与热闹。与兄弟姐妹相处需要不断试错改进,并走进他们的内心。这,便是Soleil小组成立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Soleil小组从身边同学的需求出发,去关注社会,可以看出他们的视野不只在课本,思维不局限于课堂,他们已展露出超越年龄的视野、思考和执行力。这让我们相信,这些志存高远的树德国际少年们,一定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绚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