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成都树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胡霞在国际部2019级IB/AP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落日桐阴转,微风栀子香”,又是伴随着祝福和希冀的初夏时节。我谨代表树德中学全校师生员工,向国际部2019级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心仪大学录取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三年来与大家朝夕相处、浓情相伴的师长和家长,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同学们,高中三年,我们体悟了很多: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全球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美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资源过度利用引发的能源紧张局面,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数字与网络较量等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和平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疫情下,百年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与担当,诠释了宏大而温暖的共产党人的人权观。
同学们,毕业意味着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走向生活。未来不会总是阳光灿烂,也有风霜雨雪。希望同学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韧达观、积极通透,懂得思考人生、解读社会并生成负责的精神、担当的勇气、宽厚的襟怀和清洁的灵魂。毕业典礼是短暂的,但它所承载的学校、师长、家长的嘱托是厚重的。
《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们都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今年五月的庆祝建团一百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对于在座的你们而言,长大成人不只意味着获得更多自由和权利,与之相伴共生的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1917年秋天,青年周恩来告别同窗亲友,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踏上了留学日本之旅。在1918年2月15日的日记中,他又写下:“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如此气魄,足以启迪后人。人生的价值,源于对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的承担、对社会的承诺,更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忠诚担荷。

羽翼初成,振翅天宇,同学们即将告别树德,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希望大家牢记“忠、勇、勤”校箴,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校箴之“忠”,其要义是心中有家国,行中有坚守;忠于祖国的信仰与尊严、忠于科学的真理与纯粹,忠于职守的责任与担当。
校箴之“勇”,其核心是勇敢面对发展变化,勇毅作为,在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勇于创新,为民族谋福祉。
校箴之“勤”,其内涵是勤于思考、勤学勤修,立德致用。
历经九十三年的历史烟云,“忠、勇、勤”校箴仍旧熠熠生辉。同学们,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更多中国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作为树德中学国际部的毕业生,“忠勇勤”的校箴必将带给你们终身的激励。希望你们继承树德人的家国情怀,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走向世界,参与世界,丰饶世界。

李大钊说:“青年者,国家之魂。”奋发有为的青年,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愿你心中有火,胸中有爱,脚下有路,眼里有光;愿你成为从树德展翅飞翔的中国青年,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持守公平与正义、维护理性与良知、引领文明与进步,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自信,向世界描绘最美的“中国故事”,代言中国。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了叩问灵魂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这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赓续传扬。人民日报文章《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指出:“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
毕业,是到达,更是新的出发!衷心祝愿树德最年轻的校友们,在新的征程中,胸怀梦想发轫,满载星辉远航!祝大家毕业快乐!树德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