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4月30日点击数: 421 次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晔然在拿到美国布朗大学、威廉姆斯学院、杜克大学等offer后,在社交平台上提笔的谢幕词。
美国本科申请已接近尾声,在这个略带料峭之意的申请季,李晔然坦言也曾经历挫折。那么,她是如何重获力量,等到春暖花开,最终取得优异的录取结果?
美本录取基于Holistic View(综合评定),除了成绩还有综合素质的考量。李晔然优异的标化成绩固然是申请的基石,然而在活动与兴趣的探索上,她又做了哪些思考?
注:本文完全基于个体经历和观察, 仅供参考及分享。
1、顺着潮水的方向
“我能做的,就是顺着潮水涌动方向,尽力舒展。”
学生会主席、Yearbook主编(校园图文年鉴)、校园微电影节最佳导演、TEDx(知名演讲平台)演讲者……李晔然的多重身份,是她在校园生活中多样体验的见证。那么,她投身于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丰富简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李晔然参加学生会竞选
“其实我在申请季遇到的一个麻烦反而是课外活动没有一个明确主线。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是跟随自己的兴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启一项活动,如果很喜欢那就再继续深入下去。存在先于本质,我喜欢先行动,再来寻找意义。”李晔然说。
2022Yearbook团队
“在电子化时代,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温度和力量。包括到现在我还会和一些朋友保持纸质书信往来,我觉得每一封信带给我的感动,是电子信息没有办法比拟的。”
“无论何时,当你拾起这本书,它的心脏将再次跳动,像时光机器一样带你回到2022。它是不朽的,独一无二的——在未来,在远方,你将一次又一次翻开它,有如初次睁开澄澈的双眼,目之所及,色彩斑斓。”
——李晔然为《Yearbook2022》撰写的推荐语
《Yearbook2022》
问及为什么将哲学定为申请的方向之一,李晔然表示这也是踏入树德校园之前就被点燃的兴趣。
“我有幸在现场看刘擎和周濂教授进行哲学对谈、听徐蓓导演分享西南联大记录电影《九零后》背后的故事,并参与到一系列人文专题研讨中,如《道德正义与社会正义》、《现代性及其问题》、《十字路口的金蔷薇》等。那个夏天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对哲学兴趣的起点。”
除了完成课堂要求的分析任务,她开始了对加缪生平的探寻,阅读他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荒诞主义与存在主义哲学流派。
李晔然的课后作业
这份始于《局外人》的热爱,后来促使李晔然前往斯坦福人文夏校进一步学习现代哲学思想。她的结课论文《Tears in Rain ---Using Camus' Absurdism To Examine Lives of Replicants in Blade Runner》被教授称赞“超前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深度已达到许多哲学本科生水平。”这篇文章最终作为申请材料递交给了部分大学。 “其实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李晔然说。
2、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仿佛在茂密的荆棘丛中穿行前行,李晔然的申请相对漫长又曲折,但这段经历也让她找到了那个逆流而上的,更加强大和勇敢的自己。
在早申阶段,她收到过拒信;而在常规和晚申阶段,她所申请院校的放榜时间都几乎持续到了最后一刻。她坦言,也哭过、停下来过,但是她并没有给自己留下过多空白时长。
压力过载和灵感枯竭时,她就出门跑步或者冥想放空,帮助自己排解情绪和找回内心平静的节奏。
李晔然申请季的日程表
“回看整个申请季,我想感谢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我的好朋友们。他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行路上最大的底气。同时,我也想感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长的自己。申请季的不确定性虽然磨人但也指引我找到了内心最坚定的信仰与力量。”
“我不断提醒自己:It will get over,快乐流过,悲伤流过,没有什么东西永远停留。就像翻看几年前写的日记,我常常发现那些我曾以为无法逾越的挣扎、难以释怀的事情,如今看来其实也没什么。所以即使当下遇到挫折,我相信几年后会看,也会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境。”李晔然说。
“用Guiqian老师的话来说,远风总是伴随着离别声,要向前走总是得先告别。”在毕业之际展望未来,李晔然表示“非常不舍这里的好朋友和老师们,但我会带着他们给予我的力量,勇敢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