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初升高
在线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教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 教学教研

走进课堂 | 和羮之美,看跨学科PBL项目式学习如何重塑思维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1日点击数: 7588 次

文章分享到:

      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的21世纪,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迭代,很有可能我们的孩子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到大学毕业时就已经被更新。

 

      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与方法显然都需要更新。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树德国际部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的方向,跨学科教学就是其中颇有成效的探索之一。

 

      今天,Belinda老师将为我们分享国际部老师们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这张照片是2018年9月,马云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发表压轴演讲时的场景。

 

      在演讲中,马云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现在很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标准化,流程化作业,也就意味着人是可以被机器所取代的。京东在上海的无人仓储实现全自动装箱、拣货、打包等作业,基本取代了人的作业;腾讯的Dream Writer(写稿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日常生活里,ETC的普及也已经取代了传统人工收费的形式……

 

      一些由人工所从事的工作正在被一些机器所取代,甚至在我们不了解的领域里面,人工智能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极有可能在未来无法发挥我们预期的作用。

 

认识当下与未来,

我们该如何学习与生存

 

      因此,未来人才的价值不会体现在机械的工作中,而是体现在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难以被预测的工作中,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生存下来。因此,最重要的努力是面对未知的环境和未知的问题时,你必须具有整合已有知识、技能和资源,并且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人才需要从事不能被机器所取代的工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未来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必须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

 

PBL项目式学习

是契合未来需要的教育方式

 

      在核心素养下的学校教育,课程是学校的载体,必然面临内容、形式、观念的挑战,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机械的考试是不能带来这种能力的。学校要用更贴合未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和形成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展开了PBL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达到重点知识学习和领导力素养的双重培养目标。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也叫“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展开一段时期的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或方案,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困难或者挑战,从而在这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习得新知识和获取新技能的教学方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因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这也是PBL教学的理论基础。

 

      PBL教学有三个特点,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

 

 

      PBL在国外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规划和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实现某个目标或者解决某个问题,这就是项目。学生为了成功地完成项目,必须整合自己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团队协作。

 

      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探寻相关知识,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可以是相关的阅读材料、音频资料或者视频资料等等)并且解答学生的疑问,但学习的过程由学生主导。

 

 

      PBL是一种和Student-Centered Learning、Cross-Disciplinary Study结合非常紧密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同时,这个教学法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时间掌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都远远高出传统课堂的需求;对于老师的跨学科能力要求、项目设计能力、全局掌控能力,以及各种应急能力的要求远高于传统课堂对老师的要求。

 

从课堂案例,

看PBL如何塑造学生思维

 

      可以说,每一个PBL就是一个围绕同一话题的系列课程,由不同数量的课时构成。下面,我将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来为大家呈现国际部的PBL课程是如何开展的。

 

◆ 项目名称:举办茶叶博览会

◆ 立项方式:6大学科组共同选项成立

◆ 跨科内容:历史、数学、经济学、生物、艺术

◆ 课时数量:6

 

 

      第一次课:历史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茶的起源和茶马古道的历史,学习茶从古自今,从中到西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茶是如何对世界产生影响。

 

 

      第二次课:生物


      6大类茶叶的抗氧化能力实验,从生物、化学、数理统计、营养学角度,让学生了解茶作为生活中的常用饮品具有优于很多食物的抗氧化功能,以及科研的基本流程。

 

 

      第三次课:艺术

 

      通过课程,学生能够准确区分东西方饮茶这一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文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群体,能够理解艺术特色并运用在茶具设计中。学生能够了解饮茶活动在不同时期的方式,和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

 

 

      第四次课:经济学


      通过全英文绘本学习,以小见大,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的生产和投资等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入茶文化公司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扮演,学习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最基础的成本利润计算,培养学生的投资理念,教会学生独立完成商业路演的基本流程。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企业家精神所在,并探讨如何做到诚信为本,如何开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茶文化企业的未来。

 

 

      第五次课:数学


      以中国茶叶产地的分布和茶叶种类的介绍为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影响茶叶种植和产量的可能因素。再从这些因素里面挑选比较适合讨论的土壤酸碱性和种植密度为例子,让学生尝试组合,构建相应的三维坐标。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学模型在茶叶种植中的作用。

 

 

      第六次课:成果展示

 

      PBL的环节之一是要包含对学生的评估,一个最主要的结果性评估就是这个项目的最终产品将以什么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将通过“茶业博览会”的形式,围绕“茶与茶文化”、“茶与茶具”、“茶叶销售”等方面,将在5节课中所学到的内容通过商业路演、海报、陈述等方式进行展示。

 

      财商能力是我国现有基础教育中最欠缺的一环,而一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却最需要一群拥有企业家精神的财商精英。让孩子们理解企业家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培养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抢占商机,具有敏锐商业眼光的人才离不开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这一PBL教学案例正是从学生能够理解的商业项目入手,渐进式地启发学生对于商业项目投资战略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已学的茶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创建具有新时代竞争力的特色茶文化企业项目,由此达到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感谢Belinda老师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了一种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很少呈现的教学方式。跨学科PBL项目式教学是国际部的教学特色之一,我们的老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跨学科思维的训练更好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也正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今年寒假,树德国际部将开启“国际高中PBL跨学科体验营”,欢迎大家关注近期官网公告!

网站对话
live chat
网页聊天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