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初升高
在线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教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 教学教研

超长待机、随时响应的物理老师,你见过吗?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6日点击数: 23 次

文章分享到:

 

2024年12月,树德国际部的老师们在年终访谈中分享了自己这一年的教学故事。有位老师的一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为了高质量备课,他在两个月内刷完了近12年的真题试卷。

 

这位老师就是Brad。

 

树德国际部2024年末MV《送你一朵小红花》画面

 

1、“办公室守望者”的答疑日常

 

在本次采访中,Brad老师向我们分享道,“其实做多少题不是重点,关键是通过这些题目,摸清命题规律,然后把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做对比,找到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Brad老师看来,这种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冲刺阶段查漏补缺,更能让他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盲区。

 

Brad老师与2025届毕业生合影

 

在树德国际部光华校区,Brad老师有个广为人知的称号——办公室守望者。这个文艺的title源自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几乎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晚离开,随时准备为学生答疑解惑。

 

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帮助时,他从不直接“开讲”,而是引导学生先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哪怕越讲越偏离,他也会耐心倾听下去,“让学生先讲,我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困惑在哪,有时候表面上看是计算错误,实际上可能是对某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了问题。”

 

此外,当学生尝试表达时,他们其实也在进行最重要的思维训练——将模糊的直觉转化为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零散的想法组织成连贯的论述,通过与老师探讨,学生们逐渐发展出精准定位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认知能力,这一过程远比单纯得出正确答案重要得多。

 

Brad老师给学生答疑

 

对Brad老师来说,答疑实质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时候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会突然想到比课堂上更易懂的表达方式,或是发现某个知识点更直观的讲解角度。这些临场的教学灵感,他都会迅速记录下来,有些直接转化为第二天的课堂案例,有些则成为他调整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

 

Brad老师的部分笔记

 

2、在AI时代守护思考的温度

 

在同事眼中,Brad老师就像一台“永动机”——永远在线,永远耐心。无论是清晨七点的早自习,还是深夜十点的线上提问,只要学生有需要,他总能及时出现,用清晰的讲解化解疑惑。

 

这种随时随地的“秒回复”模式让人联想到24小时运行的AI软件。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软件轻而易举获取解题答案。

 

Brad带学生赴香港考试,在候机室答疑

 

当我们聊到"老师答疑与AI解题的区别"时,Brad老师指出关键差异,“AI会给出分析思路和标准答案,但这和学生直接看参考答案没有本质区别。而老师答疑时,往往会以具体题目为契机,对整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错误根源并掌握正确方法。”

 

他分享了一个教学案例:有次一名学生用AI解决斜抛运动的时间计算题,AI直接给出了标准解法。但当学生当面请教时,Brad老师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这名学生习惯将运动分解为多个阶段单独计算,虽然可行但效率低下。“其实用运动学方程能一步求解,关键是要理解方程中正负号在斜抛运动中的物理意义。”通过详细讲解运动方程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更优解法,更建立了完整的知识框架。

 

AI提供标准答案,但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以及今后如何规避。

 

学生把Brad老师的照片设置成教室大屏的桌面

 

“老师的工作是长线陪伴——在持续跟进学生学习进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Brad老师说到。

 

这种注重思维过程的教学理念,在Brad老师的实验课上得到更生动的体现。在完成水波干涉的学习后,Brad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引导他们将波动概念延伸到光学领域。在实验中,学生们通过观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将已学的相长干涉与相消干涉概念具象化,从而了解双缝干涉明暗条纹的本质。

 

实验的延伸环节,Brad还引导学生对比双缝与光栅的构造差异。通过分析光栅衍射图样的特点,学生不仅理解了光栅在光学实验中的优势,更通过类比推理,深入掌握了光栅方程背后的物理思想。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迁移知识、自主探究的科学思维能力。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为了保持教学的前沿性,Brad老师也保持着持续学习的习惯。他密切关注英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物理碗等国际竞赛的题目,“很多竞赛题往往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帮助我把握教学重点的变化。”课余时间,他也会浏览物理学专业论坛,关注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的动态,“虽然和课本的关系不大,但了解前沿技术,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同学们,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让物理这门科目“接地气”

 

物理常被看作是高中阶段最具挑战性的学科,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我个人认为物理教学最考验老师的,是把晦涩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Brad老师翻开他的备课笔记说道。笔记里记录着各种看似随意的灵感,“备课时突然想到的好点子,我都会立刻记下来,这些可能不够'学术',但学生一看就懂。”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让学生们逐渐打破对物理的畏惧心理。Brad老师常对学生说:“物理不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解释我们身边现象的语言。”

 

Brad老师的部分笔记

 

如何学好物理?面对不同学习基础和理解方式的学生,Brad老师认为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物理学习的难点往往不在于知识本身的深度,而在于教与学之间的“适配度”。

 

为此,他会针对不同学生准备多套讲解方案,比如讲解电磁感应时,对形象思维强的学生用磁铁穿过线圈的实物演示;对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则侧重公式推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从生活实例入手。

 

Brad老师参加“暑期焕新半日营”光华校区活动

 

“物理之难,某种程度也是其价值所在,”Brad老师坦言。在他眼中,那些令人却步的公式推导和抽象概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素材,而解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

 

他的课堂见证了许多这样的蜕变:起初面对难题就退缩的学生,渐渐学会了拆解问题、寻找突破口;曾经对物理望而生畏的同学,开始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让同学们在攻克物理难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了面对人生挑战的关键能力——分析问题的耐心、拆解难题的智慧,以及突破困境的韧性。

 

Brad带队赴香港考试,夜幕降临,酒店房间变成临时教室。一盏灯,一室专注的身影,一群在求知路上相伴前行的人。

 

 

网站对话
live chat
网页聊天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