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初升高
在线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教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 教学教研

为全国同行做创新融合课程分享,树德中学国际部教师获点赞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7日点击数: 1857 次

文章分享到:
      7月22日,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受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邀请,将国际部的特色校本课程——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的英语融合课程带到了上海。
 

      树德国际部英语教师Dawn Wu、Elsa You担任代表教师,前往上海参加了分享。Dawn老师分享了树德国际部的EAP语言课程,介绍了国际部如何在全球胜任力的框架下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研究等能力。Elsa老师分享了课程中的具体案列,通感的语言应用及其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在不同文化基因下通感的不同解读。

 

 

主讲教师:Dawn Wu

树德中学国际部语言教师

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曾任教于新加坡国际学院

TESOL 认证国际英语教师

IB English B 执教资格认证

ASIC 英国学术鉴定委员会下属新加坡国际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讲教师:Elsa You

树德中学国际部语言教师

英语专业硕士 

10 年英语教学经验

TEDx英语演讲活动评委及主持人

剑桥 KET/PET 考试口语考官

 

西南最牛国际部

将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的英语融合课程带到上海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面临两个巨大的变化:大量移民发生和信息技术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这样的人类社会巨大变迁下,英语的学习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种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和文化自信的输出工具。学生既要打破认知的信息茧房,认识世界,输出文化,又需要在后真相时代意识到认知的局限性,语言的学习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

 

      在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校本语言课程的探索中,老师们借鉴同步课堂的理念,在全球胜任力的框架下发展出语言+文化+批判性思维+行动的课程构架,用西方语言,讲中国故事。

 

 

  • Step1:全球胜任力

      Dawn老师首先从四个方面向大家解释了全球胜任力的意义。

      文化:能够分析具有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重要意义的议题和形势。

      交流:能够与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社会、文化、性别的人建立良性互动。

     行动:能够并愿意为可持续发展和集体福祉采取建设性活动。

      视角:能够理解与欣赏不同的视角和世界观。

 

 

  • Step2:校本语言课程
  • ESL综合英语,铺垫语言基础

  • Test Prep 标化阶段,获得标化语言成绩

  • EAP语言课程,多维度语言能力提升

 

      ESL阶段联动课堂中植入全球胜任力

      课程中的联动,让学生既能够学习语言,又能获得全球胜任力。中教外教合作,中教用话题铺垫基础能力,外教针对话题进行全球胜任力扩展。中教每周与外教确定全球胜任力扩展内容,每周中教进行联动课堂构建。中教、外教共同计划,产出教研成果。学生从ESL课程中收获很多,例如,他们可以通过习得的语言制作网站,探讨全球意义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EAP阶段联动课堂植入全球胜任力

      树德国际部的 EAP 创新融合学术英语课便走出了初探前路的第一步。课程遵循 Scaffolding 规律的课程设置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类语言知识的同时,在教学中运用Experiential Learning和AFL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文字之后的文化底蕴。

 

 

      AP语言:从不同文本探索文化概念(艺术评论写作方式OPTIC,艺术家Frida文本阅读)。

 

 

      EAP 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中国艺术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特点、两种艺术风格对比)。

      EAP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想象力感知方式探究、艺术的评判标准)。

      EAP课程的优点:学生选择(如何开展项目)、真实体验(在课堂之外真实情境中展开项目)、全球意义(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项目具有全球意义)。

 

      本次展示课,着眼于文学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到修辞手法背后的文化因素以及底层逻辑。跨出文本,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通感底层逻辑,认识到通感的商业边际效应。由此反思认知引导与通感误区,从而达成批判性思考和反思认知培养这一重要的学习目标。

 

      全球化已然激发人类面对两大巨变:人才快速自由流动、信息传播载体更迭。学生作为此间一员,需要打破信息茧房,认识世界,输出文化;同时,需要在信息爆炸的后真相时代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语言作为认知的桥梁,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时代对英语学习的要求远不止是一种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沟通和文化自信的输出工具。

 

  • Step3:语言部教育教研植入全球胜任力

 

      树德国际部的语言部教学教研遵循四个原则,学生选择、全球意义、真实体验和向真实听众展示。

 

 

      在老师此次分享的案例中,树德国际部学生就成都旧城区改造开展实地调研、倾听专家入课堂分享、撰写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

 

 

      同时,学生还制作精美的专业Vlog,用英语向世界展示发展中的成都,树立文化自信。这些Vlog发布在社交媒体Bilibili上,每个都获点赞上千。

 

 

      此外,老师们也将在线科技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同学就自己研究的全球话题建立网站,将所做的研究可视化。话题包括转基因食物对生活的影响、社交媒体对现代人的形体观的影响、碳排放量和环境的共生关系等等。

 

 

      语言部采用Paired Lesson Observation(同伴听课制)。在听课之前,中外教确定探索话题、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手段、评估方式。课中,听课教师认真记录每十分钟学生的课堂反应互动,课后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开展圆桌会议,反思课堂成功及需改进的部分。语言部实行该听课制度已比较成熟,老师们感受同伴听课制度很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树德中学国际部

融合课例分享

 

      课程主要关注融合语言和批判性思维。本次分享以通感为例,课例分享内容分为设计架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 Step1:设计架构

      考虑EAP语言(修辞)、EAP文化(通感在中国古诗词和西方诗歌中的应用)、EAP思维(通感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通感背后的文化基因分析)。

      教学理念:从知识到思维,帮助学生深度思维。

 

 

  • Step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通感的概念,运用通感写作。

思维目标:训练批判性思维,审视生活中的通感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挖掘通感背后的文化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符合Bloom的理论。

 

 

Step3:教学过程 形成型测评

      教师让学生分析句子使用前后的不同效果,分析广告中的通感,理解通感现象对我们感知的影响,融入批判性思维,分析通感的文化基因,为什么通感对我们有用。教师按照抽卡分组、有所引导、鼓励学生独立练习(看图写句子)的步骤指导学生用通感写作。


 

  • Step4:教学反思

      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多接触,多交流,多研究,多学习。

      语言教学和文化的结合,语言教学和思维方式的融合。

 

 

      树德国际部教师带去的此次专场分享,得到了在场的上海骨干教师及来自全国国际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一成绩离不开树德国际部语言组全体教师的努力!我们EAP课程的深度和课程构架方式得到了来自全国国际学校同仁的一致高度认可,他们认为我们的校本特色课程既能够培养中国心,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也能够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所需要的技能、批判性思维等,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有深度的融合课程的典范。

 
      在课例分享结束后,在场老师对我们EAP课程中文化对比和修辞的教学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说服和表达的有力武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现场老师们对课例中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对我们在课例中的构建主义的运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在课例中展示的活动设计和问题的设置方式,以及国际部学生利用通感制作的广告单都得到了赞扬,现场老师为我们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惊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国际课程中心教研负责人胡萍老师高度评价了我们的课例并热情邀请我们的老师能多到上海和老师们进行更多的分享。  
 
      这次分享的准备倾注了树德国际部语言组所有教师的心血!特别感谢语言部老师们多次参与磨课并给予可行的建议、Hannah老师高水平的指导,以及树德国际部领导的支持!
网站对话
live chat
网页聊天
live chat